IBM 在企业内部建立的共享服务中心,不仅创造了节省成本的佳绩,还在帮助IBM 不断开源,创造更多的价值。
“90 年代初的危机让IBM 意识到自己需要调整,但是调整业务战略的前提是你要对现在的业务有非常深的认识,这时就需要数据的支持”,刘莉莉说道,“但在当时我们的财务数据分散在各个国家或者地区,你不可能很快提取到那些具体数据,而且,即使拿到手的数据报告,是否经过了粉饰,你也不知道”。据说当时IBM 面临的市场问题已经很明显了,但汇聚到郭士纳和全球CFO 手里的,仍然是一份份漂亮的市场业绩报告。
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大大改变了这一窘境。首先,随着财务数据被集中到几个共享服务中心,过去那些不同格式,不同体系的数据,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处理。第二,经过共享服务中心对流程进行了良好的整合与简化,调取财务数据的速度可以大大提升。第三,原先的财务数据来自各个业务部门,出于美化自身的考虑,数据存在着被粉饰的可能性。但如今数据出自共享服务中心,他们则不存在粉饰的动机,数据的真实性因此也得到了保证。简言之,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,保证了IBM 对于高质量财务数据的及时获取。
|
如前文所言,随着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,财务部门大量非关键性、低附加值的行政性事务都已经外包给了GPS 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对核心数据进行分析,促进具体业务的发展,已经成为财务团队的最主要职责,而高质量财务数据的提供,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“在IBM ,如今财务部门进行的数据分析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财务分析,传统财务分析只关注财务数据,作出报表。而我们现在财务部门所做的数据分析,是直接为业务发展服务的。”说到这时,刘莉莉举例道:“比如销售部门可能会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跟进眼前的潜在客户,对未来两个季度的情况,他也许并不清楚。但财务部门却能从历史财务数据分析中看出一些变化的端倪,会提前至少两个季度提醒销售,他们的工作量是否会有问题,他们的哪些工作可能会出问题,需要在哪些环节做更多的工作等。”显然,这样的管理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财务部门的职责范畴。
同样的价值也体现在人力资源领域,廖伦平说道:“对于HR 而言,人员流动的趋势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借助数据分析结果,IBM 人力资源管理者就会了解到,一年当中,哪个月的离职率是最高的,主要离职的原因又有哪些?当了解这些情况之后,就能制定出一些针对性的措施。”
对业务的这些引领服务,是在共享中心运营时积累大量有效数据后产生的。不过,共享服务中心给IBM 带来的开源并不仅于此,GPS 部门本身也从提供共享服务中获得开源—“在IBM 这块足够大的试验田上磨练成熟后,我们也把多年转型实践中总结出的智力资产和经验提供给其他企业。”廖伦平透露说,这也是他和他的部门在IBM 内部积极推动共享中心服务的动力之一,“我们在内部实践得越多,积累的经验也就越多,我们就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。”而这种对外的开源,又反过来可以继续让IBM 受惠,“随着我们不断承接外面企业的订单,我们单位人员成本也在不断降低,举例说,三年前我的1,000 人全部是为IBM 服务,而如今我依然是1,000 人,但我在为IBM 内部提供服务的同时,还能为其他企业服务。尽管总的人力成本没有变化,但单位人力成本大大降低了。因此IBM 其他业务部门每年需要付给我的费用实际上就被摊薄了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们在不断为IBM 降低成本。”